1960年,曹学春从农校果树专业毕业来到宽甸果树站,从此以后,他便与果树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三十余年时间里,他跑遍了与丹东气候相近的地区,足迹遍布国内6个省,先后引进了燕红桃、银白桃、金翠香梨、寒富苹果等113个品种的水果。经过多次试种,他选出了燕红桃、银白桃、寒富苹果、金翠香梨四个适合宽甸地区栽培的水果品种。
1995年,寒富苹果刚被引进宽甸时,由于当地气候寒冷,果农担心果树会被冻死,更怕苹果卖不出去,谁也不愿意栽种。为了给大家“打个样儿”,曹学春自掏腰包建立科技示范点,让大家看到了寒富苹果的“前途”,果农的生产积极性一下子被“点燃”。曹学春被果农亲切地称为“寒富苹果之父”。
1998年,曹学春要退休了。多年的工作业绩早已让他名声在外,不少企业向他递出了橄榄枝,可他都婉拒了,选择留在宽甸,带头成立了果树产业协会,投身到果树栽培试验中。
上世纪90年代,宽甸把开发山区资源、发展鲜果生产作为重点项目,引进和推广果树新品种成了重中之重。这也让一直从事开发果树种植的曹学春感到非常振奋。他多次往返奔波在鸭绿江沿岸的三个乡镇,一边带着工程人员扛着仪器翻山越岭,搞测量、做规划,一边为示范户搞培训,为果农进行现场技术示范指导。经过8年的努力,在沿江的三个乡镇60公里的山坡上建起了4万亩桃园,一举成为全国独有的特色产业。
不仅如此,曹学春还在宽甸10个乡镇试验推广寒富苹果,使寒富苹果从沿江小气候区向北部高海拔冷凉地区延伸了上百公里。十几年里,燕红桃、寒富苹果、金翠香梨等这类抗寒水果已经在宽甸被果农大面积种植,果农们走出了一条果香扑鼻的致富之路。
每年春季都是曹学春最忙碌的时节,他奔波于山区百余个果园之间,为果农提供技术支持,并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果农和农林技术人员。一年365天,曹学春外出下乡、待在果园里的时间要超过300天。为了使宽甸水果稳产增收,他坚持免费为果农开展集中培训、分期培训和入户指导,无偿授课培训果农总数达3万人次,培养有技术职称的果树技术人员245人。为增强培训效果,他还自编了果树管理系列知识手册,自掏腰包打印出来免费发放给果农。
退休后,曹学春对宽甸水果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,也获得了诸多荣誉:金桥工程一等奖、优秀科技特派行动先进个人、全国先进老科技工作者、全国科学带头人、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、丹东第二届道德模范等。而让曹学春最高兴的是2011年7月,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那一年他已经74岁了。
几十年来,曹学春一心扎根果树事业,在被确诊为胃癌后仍惦记果园里的事,继续奔波在田间地头。2018年,曹学春病逝,床边的笔记本上还记录着许多他想要完成的工作。
本报记者 王一淞